文章大全老年题材剧集:银发群体如何重燃“后半生”?
首页文章大全老年题材剧集:银发群体如何重燃“后半生”?

老年题材剧集:银发群体如何重燃“后半生”?

近日,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都市轻喜剧《我的后半生》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开播首日即登顶全网收视日榜。这部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的剧集,以70岁退休教授沈卓然在发妻去世之后的四段感情经历为主线,聚焦老年婚恋议题,展现了老年群体在家庭、情感与社会压力下的挣扎与觉醒。《我的后半生》也是继《老家伙》之后,张国立再次在老年题材剧集中挑起大梁——从养老社区干部到丧偶老教授,这位老戏骨正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为老年题材剧集注入鲜活生命力。

近年来,老年题材剧集逐渐成为影视市场的新赛道,创作者们尝试以更立体的视角呈现银发群体的生活图景。这一转向背后,是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数字技术下沉的双重驱动。根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4.1%,其中60岁以上占14.1%,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银发群体的网络渗透率提升,不仅催生了“银发经济”的崛起,也让老年题材剧集成为连接代际、映照社会现实的窗口。

老戏骨坐镇:用演技为剧集注入“岁月质感”

当影视市场的竞争越发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老戏骨的价值愈发凸显:他们用扎实的台词功底、细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老年题材电视剧的品质保证,也与依赖外形或话题度的流量演员形成鲜明区隔。

当“铁三角”张国立、王刚、张铁林在《老家伙》重逢,三人的身份从“帝王将相”转变为“创业伙伴”,在退休之后携手打造养老社区。剧中,三位“老家伙”巧妙呼应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物设定:张国立饰演的肖长庆延续“纪晓岚”式的幽默智慧,王刚演绎的孙前程保留“和珅”的圆滑精明,而张铁林仍呈现“乾隆”般上位者的气派。其中,王刚塑造的“老狐狸”孙前程,将 “和珅” 的圆滑狡黠化作现代市井老人的精明底色,为剧集增添了不少生动趣味。他耍小心思“忽悠”夏明舟投资,以及被陈新城戏耍后的跳脚反应,既“有梗”又充满生活气息。

这种角色延续性既满足观众的怀旧情怀,又通过现代养老创业题材赋予新意,以“陌生化”的巧妙策略构成“熟悉感与新鲜感”的双重吸引力。

在《外婆的新世界》中,闫妮分饰的外婆与姨婆构成老年女性的双面镜像。饰演外婆时,她佝偻着背、眼神木讷,连走路时的碎步都充满怯懦;而饰演姨婆时,她身姿挺拔、眼神凌厉,举手投足间尽显女强人的独立锋芒。两人性格、生活轨迹的鲜明对比,极大地丰富了老年女性的角色内涵,让观众意识到老年群体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着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

老戏骨们以精湛的表演打破“慈祥长辈”“家长权威”或“作精父母”等既有形象,为角色注入真实可感的生命厚度,让 “岁月质感” 成为老年题材剧集的特有竞争力。他们使观众看见:每个银发身影背后,都藏着未被岁月磨平的个性锋芒与未曾言说的精神困境。

轻喜剧风格:幽默叙事与去悲情化表达

纵观这几部老年题材剧集,在创作方式上呈现出共同的轻喜剧策略。这种创作方式通过降低戏剧冲突的烈度,将养老困境、代际矛盾等严肃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笑料,以嬉笑怒骂消解沉重命题,既保留现实锐度,又赋予温情出口。

《老家伙》喜剧效果的形成主要依托于“铁三角”的互动模式。三人延续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经典互动:孙前程试图用商业思维开发养老地产,却被陈新城和肖长庆暗中“算计”,类似乾隆与纪晓岚合谋戏弄和珅的桥段;陈新城隐瞒已获得养老地产证明,诱导孙前程主动投资,这种“扮猪吃老虎”的默契配合,既唤起观众情怀,又形成现代版“君臣斗”的幽默张力。

在《我的后半生》中,当沈卓然的妻子离世、众人肃穆致哀时,亲家母的手机突然响起《好日子》的喜庆铃声,这种黑色幽默瞬间刺破了生死禁忌的沉重,让观众在捧腹中暂时从沉重中抽离出来。

轻喜剧风格让老年题材剧集在幽默叙事与去悲情化表达中完成了对社会认知偏见的温和解构,在轻松中承载现实,既赋予银发群体主动发声的主体性,也为观众提供了理解老年生活的窗口。

但值得一提的是,剧集不能单纯依赖于轻喜剧来消解矛盾,回避对代际冲突、养老困境等现实问题的深挖。去悲情化不应等同于去深度化,如何在笑声中保留人性的质感,仍是老年题材需要精进的叙事艺术。

社会议题书写:现实观照与多元情感价值

老年题材电视剧的突破,还在于聚焦老年群体的婚恋问题,敏锐地捕捉到养老诈骗、黄昏恋、代际矛盾等现实议题,将个体故事与社会议题深度绑定,并将其精巧地编织进叙事框架,通过具体的生活切片折射老龄化社会的复杂肌理。

老年题材剧集一方面对老年人情感世界深度关注,展现出银发族多元且深刻的情感需求。《我的后半生》中,孙子沈多乐以“晴天爱晴,雨天爱雨”的态度支持爷爷寻找新的伴侣。当沈卓然正视自己的情感选择,拒绝为家庭和谐压抑自我时,剧集完成了对银发群体从“被观看”走向“自我表达”的主体性重构。而沈卓然与连亦怜的感情因房产问题产生裂痕这一情节,则真实呈现黄昏恋背后的利益博弈。

另一方面,剧集关注老年人在现实中遭遇的多重困境。在《老家伙》中,牛大妈遭遇 “以房养老” 骗局,三位主角分工追查、智斗骗子,最终找到了项怀才非法勾结的证据,帮助牛大妈追回房产。这一情节展现老年群体在金融诈骗面前的脆弱性,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体现了剧集的社会批判性。

《外婆的新世界》以公路旅行为叙事主线,通过寻找外婆的下落,串联起残疾人处境、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等社会切面。外婆的“逃离”与“觉醒”,实质是对老年女性长期被忽视的主体性的重构——她不再是家庭的附庸,而是拥有独立意志与情感追求的个体。

不论是对老年人情感世界的聚焦,还是他们普通遭遇的现实困境的描摹,老年题材类剧集共同强调老年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创作者秉持“温暖现实主义”的理念,既直面老龄化社会的尖锐问题,又通过艺术化处理赋予角色尊严与希望,这种现实观照让观众看到,老年人的“后半生”可以是充满探索与成长的旅程,而非被动接受衰老的过程。

老年题材剧集的兴起,既是银发经济崛起的市场反馈,亦是对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回应。剧集通过老戏骨坐镇塑造立体角色、轻喜剧消解现实沉重感,赋予银发群体自我表达的权利,架起代际理解的桥梁。尽管老年题材剧集热度持续攀升,行业仍需警惕陷入“失真化”与过度迎合市场的创作误区。例如《我的后半生》中护士长在工作时间听患者朗诵诗歌的情节,虽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部分观众的情感需求,却削弱了剧集的真实质感,脱离医疗行业实际。

创作者唯有平衡娱乐性与现实性,拓宽叙事视角呈现多元“后半生”图景,才能让老年题材电视剧真正成为照见老龄化社会的镜子。当剧集不再俯视衰老,而是平视每一段生命的倔强与尊严时,“如何重燃”便有了最生动的答案。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曾经风靡全球的特工间谍片,为何逐渐失去市场?
下一篇
春天,不可错过

评论

评论已关闭